书法家的“感言”文体,在当代书法的报刊、网站、作品集上俯拾皆是,成为了一种特殊的风景,每每看到这种文字,笔者都要任职地读一遍,因为文字短小,感情集中,轻松易读,颇有收获,也颇有遗憾之处。
“感言”文体由来已久,明清之际的“雅言”。禅宗里的当头棒喝,都可以称作“感言”或者“随想录”。西方有拉罗什福科的《道德箴言录》,明代有洪应明的《菜根谭》和吕坤的《呻吟语》,清代有王永彬的《围炉夜话》,形成了一种文体的体系。但书法的“感言”却是不同,有的是书法家不吐不快的心声,有的是硬憋出来的文字,有的是汇报,有的是洋洋自得,有的是炫耀似的“炫技”有的是故弄玄虚,有的是喃喃自语……
这类文字,看似短小,但它对书法作者和书法爱好者来讲,,却起着很重要的引导作用,不少读者都想从这些短小的文字中获取能够启悟自己的地方和信息,个别的应该说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对于这样一道特殊的“风景线”,笔者主要以十届国展获奖作者的《获奖作品感言》作为范例进行分析与欣赏,以期让更多的读者、方家能够“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汇报式“感言”
这是最常见的一类《获奖作品感言》,谈不上“感”,只是报告,但也相当地朴实,可见作者对于书法之道,还是相当地虔诚,不掺入任何的虚假。这类文字笔者还是比较欣赏的,因为追求艺术,来不得任何的虚假,是一归一,是二归二,所以在文风上,朴素直白,少文采而多实际。
“近年来我再书法上投入了更多的时间,总体还是向二王脉络上的古今大家汲取营养,并努力寻求变化、彰显个性。获奖作品是在距截稿时间尚早,心情放松的状态下写成的。字体较大,姿态多变;线条沉着,收放有度;用墨上借用了‘一笔书’盒水破墨的方法,墨色丰富;章法上在不平衡中达到了和谐自然。” (黄济阁)
基本供述清晰,唯评价自己时略有自得:“线条沉着,收放有度。”自夸之间,有自得之喜。
“我的书法初学小楷、篆刻,加入中国书协后,主攻篆刻。在《石鼓文》、《袁安碑》和清篆基础上,取法秦汉铜铭、魏晋砖文,体势化圆为方,又广泛汲取古今篆刻盒古隶之营养,兼收并蓄,融会贯通,渐成自家面目。”(余国联)
前面说得很有序列,到后面就开始了夸饰:“……兼收并蓄,融会贯通,渐成自家面目。”“自家面目”是你能说的?林散之70岁才说自家“略有小成”,年轻人也能说自己已成“自家面目”,是不是有点说大了!
“……临习《圣教序》便成了我每天必不可少的日课。这一临就是十几年,在这十几年中我又陆续临习了二王一脉的其他法帖。我始终坚信要想真正学好书法酒必须打好笔墨技巧这一关,任何一门艺术都是如此。技法是理性的,是走向艺术的根基,而艺术是作者在理性基础上的感性发挥,只有两者的有机结合才能升华为艺术。”(杜占存)
这个说得还比较老实。书法家的创作,是面对传统、面对自我的一个过程,对书法有一个深切的体会才能渐进地融汇发挥。
挥洒之间,寸心自知。汇报式的“感言”基本是“自状”,比较平实,虽略有自炫自夸自得自傲之处,但相对诚实,比之那种夸夸其谈、云里雾里的说道还是让人感到亲切。
文言式的“说道”
以文言文式的笔法写自己的《获奖作品感言》也是当今书法家写感言比较多的方式,或许抄写的古文多了,言辞之间,似乎不用文言文来说,不足以表达自己的感情,于是,‘之乎者也’充斥在一篇小小的‘感言’之中。好的还能够看出一些性情的禀赋,差的就捉襟见肘,露出了自己的苍白。
“今世之展览,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然学书者亦于‘传统’与‘创新’间举步维艰,无不为展览、书写、生活、学术所困,如之奈何!倘踵武前人,无自家面目,难免‘书奴’之讥,况乎为‘书奴’亦一难耳;若立异标新,凌逾百代,必自断根砥。故守望经典,融会今意,机杼己出,自铸笔墨,或可为创新之通衢。”(龙友)
整体读来,还算流畅,如果细抠,就有不当或费解之处。“今世”一词就不如“今日”好看。“踵武前人”,“踵武”一词用得很好。“创新之通衢”亦有不妥。龙友先生看来古文功底还算不错,整个文风一路下来,顺畅通俗。如能够把文辞抠得更细致,则更有动人之处。
“书坛国展,盛世空缺,善书者众矣,皆做佳篇以试之。可谓群贤毕至,万人空巷。帷幕始降,有朋告之曰,余有小成,忝列前卫。初闻此讯,心潮澎湃,难以自已。然静思之,实乃物竞天择,幸甚之至耳,敢自满乎?吾尚未不惑,岂敢轻言‘通会’之词。况吾习书,肇乎心性,非为功名,浸于此,数载如一。若言艺事之所得,盖久居边陲,无喧嚣之扰,任诲人笔墨之职。且雅士常聚门庭,得益于此;逸少虔礼更为座上之宾,信以为师,间或得其笔法之一二,便欣然忘食,其乐融融,技艺遂长。”(蔡兴洲)
自谦自得,透露心机。写得自负之中亦有一种自傲。相对来说,这一篇感言写得还是相当精彩,有自况,也有一定的文采。“任诲人笔墨之职”的“任”字似现代汉语用法,若改用“执”字或可更通。
用文言表达自己的感想,能够将一些难以表达的感想用简约的语言写得含蓄,从文雅方面看也比现代叙更佳,述有一种古典之美,就是要相当地讲究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钱钟书《谈艺录》、《管锥篇》的序就是很好的感言,值得我们再三品爵。
评论性的总结
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一番评论、回顾、总结,也是《获奖作品感言》中的一种。因为已经入展或者获奖,总要总结出自己的所得所获,这种“感言”,刚入道的书法爱好者需要特别注意,有有诱惑性。总结的如果适当,也不失一篇好的“感言”。
“我笔下常常追求两种不同的书写体系,一种是以魏碑为基调的楷书,求其方峻峭拔、雄强劲健;一种是以晋唐为主线的行草书,求其清逸萧散、奇趣俊朗。二十余年来,我游走在碑与帖的两极。‘刚柔相推而生变化’,碑与帖的相与摩荡、互为生发,使手底略得朴厚质实兼之肆意灵动之风。……这幅行书作品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下写成的。简而言之:晋韵为宗、宋意为养、褚法为‘眼’,写心为本。”(叶华洲)
对自己学书的路径做了总结,很有自己的主观性,以哲学的语言来作阐述,也算准确。每一个学书者应该对自己的学书路线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知,不但心理清楚,而且能够用语言进行叙述,这也是书法功底之外的写作功底之一。
“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往往会通过和谐统一的章法、浓淡谐调的墨色、匀称俊美的结构、遒劲生动的笔力来焕发起高雅的情趣,彰显美学意味的艺术渲染力。对比,我向往不已。然而,每每陈纸抚案,多有笔尽意未及之惑。继而旁试他法,或雅或俗,或正或野,唯利实现书法作品的视觉冲击和意境渲染,我皆受为所用。这也许应了法无定法,艺无止境的真谛。”(李建水)
从美学的角度评价作品,在九届国展的获奖作者“感言”里也有,这种感言,自然平和最好,搞不好就有卖弄之嫌。在这种短小的“感言”中,既要说得到位,又不失一种文雅,适当地用一些美学或者文论方面的语言,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感动式“感言”
书法之路漫漫长长,对一般在基层学习多年的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来讲,终于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那种心情可想而知。短短的“感言”之中,把自己的感动进行倾述,也是“感言”中的一种形式。写真情,说真话,这种“感言”的确能够打动人心,关键要有细节,不能 空洞。
“虽然自幼从父习字,但真正发奋苦练是三年前母亲病逝对我的深切触动!为了不辜负母亲的期望,我甚至在住院保胎至生下宝贝女儿之前,都不忘将小桌子搁在病床上,左手打吊针,右手握毛笔,苦练我钟爱的《中山王》篆字,直至护士在我的左手上再找不到适合扎针的静脉血管。获奖,正好在女儿一周岁生日之时,我用心声告诉她,未来的路都是靠自己走的,努力才会有回报。”(王茁)
这是国展获奖者“感言”中最让人感动的文字,这就是细节,编都编不出来。书法成为一种信念,一种依托,一种凭借,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表达。看到这种文字,我们只有祝福,愿这位作者获得更好的成就!
“我作为一个五十而知天命酷爱书法之人,仍然战斗在全国展的‘竞技场’上,和许多作者一样也经历过多次的喜悦和失落。算算中国书协主办的各种展览也入展过数十次之多,许多人说,可以了,好多人一次也入不上,你入了那么多次,成绩已经很不错了,该歇歇啦。但我没有歇着,我觉得获奖入展与否并不重要,关键是想通过全国展这一‘竞技场’让我始终保持一种竞技状态,了解书坛的最新动态,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水平”(陈国鸿)
这是一个老作者的自况,也是一种具体情境的叙述,令我们感动。现在全国有一批这样的作者,如果获奖或者赢得头筹,都会有作者同样的感受,当代书坛的主力,既有一批这样的“老将”,同时也确实是三十岁到四十岁作者的主战场。陈国鸿的“感言”写出了他们这一代人的心声。
还有很多的“感言”可以总结,在此先不加赘述,以后评说。
如果仔细地读当代书法家的《获奖作品感言》,你会发现很多的问题,同时也会发现更多的惊喜。这些“感言”最好和作品一起来读,就会更有体会。
在书法家学者化的呼吁中,“感言”文字是一个敏感的“窗口”,是书法家文人气质的外衣。十一届国展即将拉开帷幕,可能还会有一批获奖的书家写“感言”。从八届国展到十届国展,连续三届都有这种形式,看来它已经成为了必不可少的一种随同作者的获奖作品一起刊出的文字,所以需要讲究,需要好好的总结。对一般作者来讲,也同时需要对这类“感言”作一种分析,去伪存真,吸收其中适合自己的养料。
官方微信
电话:186-2902-5999
手机:139-0918-7831
办公:西安市长乐路上水苑九号会馆2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