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郑全洲,郑全洲书画艺术网!
咨询热线:
136-0911-3811
邮件:1051286110@qq.com
网址:yuehechina.com/zqz
地址:西安市红光路中段8号<
王羲之和颜真卿是中国书法史上最辉煌的两个星座,他们分别以不朽的杰作—《兰亭序》和《祭侄稿》为世人所称道。但就书法真迹而言,前者早已名存实亡,后者才是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行书”,并以其无与伦比的笔墨和悲壮激越的艺术风采为历代书家所倾倒。
颜真卿(公元709 -785年),字清臣,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与王羲之同乡,晚其四百余年。颜真卿出生于世代士大夫家庭,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廉大臣。曾当过平原太守,晋封为鲁郡开国公,故世称“颜平原”、“颜鲁公”。官至刑部尚书、太子太师等。贞元元年八月十三日被叛军李希烈隘死于龙兴寺。在唐代,郑全洲,郑全洲书法,郑全洲书法艺术网,郑全洲书画艺术网其书名为其忠烈事迹所掩盖,故《旧唐书》只字不提他的书法,至《新唐书》中才有“善正草书,笔力遒婉,世宝传之”之言。北宋以后,尤其是因欧阳修与“宋四家”的积极提倡和杰出继承,颜真卿的书法地位才被提到与王羲之并峙的高度,颜体也因此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并一直沿袭至今。
颜真卿的书法成就主要在楷书和行书。对其楷书,褒贬不一,而其行书,则历代均予以高度评价,即便颇为尖刻的米芾也不得不称其“有篆籀气”(米芾《海岳名言》)。与王羲之书简之作不同的是,颜真卿的书法直接来源于“铭石之书”,雄浑正大,古拙苍茫,给人一种浑朴的存在感。如果说王羲之以其空灵自然的笔墨体现了老庄哲学中艺术化的人生境界,颜真卿则以坚若金石的作风体现了儒家的务实精神。50至55岁是颜真卿行书艺术的全盛时期,先后创作了三部伟大的作品—《祭侄稿》、《祭伯父文稿》和《争座位帖》,合称“颜三稿”。这一时期,颜真卿成书,开创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并形成了他晚年成熟楷书中最富特征的笔法。其篆书的意味尤浓,首尾圆而中截充实浑厚,更增强了点画的立体效果。这是颜真卿对行书前所未有的贡献。《争座位帖》的用笔意境最为精湛,然《祭侄稿》是真迹,故更为可贵,现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院。
1.jpg
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时颜真卿为平原太守,与从兄常山太守颜杲卿联合起兵,讨伐安禄山,没多久,杲卿一门被杀。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颜真卿派侄子泉明到河北寻找果卿一家的流落人员,结果只携回了呆卿父子的残尸。果卿失一足,其子季明仅得首。颇真卿见此,悲痛欲绝。3月,在回蒲州时,颜真卿写下了这篇千古不朽的杰作—《祭侄稿》。当时,颜真卿深受残酷现实的打击,对叛军贼臣的仇恨和对颜氏家族“父陷子死,巢倾卵覆”的悲愤如喷涌之泉,一发而不可收。正如王澎《竹云题跋》中所说:“鲁公痛其忠义身残,哀思勃发,故萦行郁怒和血迹泪,不自意笔之所至,而顿挫纵横,一泻千里,遂成千古绝唱。”由于他沉浸于悲愤激越的情感冲动中,无意于笔墨的工拙,随手拿了一支秃笔,抑或是因悲愤而用牙齿将新笔咬开,故从整篇用笔上看,起收均是圆头圆脚,没有尖起的锋芒,这是典型的用秃笔写出来的笔触特征。更重要的是,这种强烈的感情冲动,使他无心于舔笔蘸墨,而是纵笔疾书,任情态性。从开始的几行看,颜真卿尚处于情感的自我压抑之中,节奏还不十分激越。但到了第八行时,奋笔疾书,一笔少则10余字,多则40余字,秃笔飞白满纸,似有层层烟雾,强烈地暗示出深远的第三维空间。用笔大起大落,纵横开合,顿挫郁勃,笔愤墨悲,一气呵成,令人动心骇目,具有强烈的跳跃感和抒情色彩。看似信手拈来,却备尽法度,融草、篆于一炉,尽楷法之精微,此所谓“于字画无意于工,而反极其工”。这种笔墨的精妙绝伦处完全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潜意识的显现,已超越了他老师曾教诲的“变化适怀,纵舍掣夺,咸有规矩”的境界。尤其到了最后一段,点画更为颠跃,如瀑布飞奔直下,笔墨苍凉。当写到“呜呼哀哉,尚飨”时,颜真卿再也克制不住内心的悲痛,老泪纵横,泣不成声,故最后三字自然偏于右下,这是伏案痛哭前的自然走向。看到这里,我们似乎听到了颜真卿那直刺云霄、悲痛欲绝的哭声。加上文章的内容,整篇手稿呈现出悲壮激越的意境,就像一首无声而大气磅礴的交响曲,一笔一划,仿佛是时而沉重、时而激奋的音节,天才地构成了这篇千古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