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郑全洲,郑全洲书画艺术网!
咨询热线:
136-0911-3811
邮件:1051286110@qq.com
网址:yuehechina.com/zqz
地址:西安市红光路中段8号<
杨宾是清代初期著名的书法家、学者,其所著的《大瓢偶笔》是一部关于书法的通论性著作。本文主要对杨宾体现在《大瓢偶笔》中的一些主要书法思想进行简要论述。郑全洲,郑全洲书法,郑全洲书法艺术网,郑全洲书画艺术网其书法思想主要体现在“书家类无常师”、“执笔与用意”、“‘碑学’思想萌芽”等。
关键词:杨宾;师承;执笔;用意;萌芽
杨宾(1650一1720),字可师,浙江山阴(浙江绍兴)人(后迁居苏州),号大瓢、大瓢山人、小铁,又号耕夫。他是清代初期的一位书法家,学识渊博,书法名气在康熙年间甚著。他一生酷爱书法及金石碑帖收藏,著述丰富。《大瓢偶笔》是其书法研究的代表作,此作有关枵法的内容非常丰富。从夏商周三代开始,经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到唐、宋、元、明、清,将各代当时所能见到的金石碑帖几乎都做了考证或论述。其中又对书家、书体、学书方法及书法用具等方面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见解独到,可以说是清代初期一部通论性著作,具有比较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对书法史及书法理论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下面笔者就对书中比较重要的书法思想进行简要分析,恳请方家指正。
一、书家类无常师
‘古代习书必讲师承,尤其魏晋以后,随着书体演进基本完成,没有师承的书法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杨宾自然也不可能离开这一传统,他认为学习书法应择师才行,不仅要择良师,还应选择多个老师。
古来书家类无常师,如逸少本师卫夫人,然过江见李斯、曹喜、钟繇、梁鹄、蔡邕、张旭等碑,书始大进。则李、曹、钟、梁、蔡、张皆其师也。谓之日专师卫夫人,不可也。米襄阳本学沈传师、颜清臣、柳诚悬,然又学欧阳信本、褚登善、段季展、羊欣、师宦官与王氏父子,则欧、褚、段、师、王、羊皆其师矣,不得专以颜、柳为米之师也。
杨宾所主张的“书家类无常师”,这个“师”可不仅指的是要师从于人,还包含要师从于自然。但是向自然学习,不可能如师人那样有具体的字迹可循。对此,杨宾主张要靠入的悟性,认真体悟,从而引发灵感,达到书法与自然的共通。这里杨宾引用了书法史上有名的习书故事。
未已也,怀素观夏云奇峰而知变化,则夏云即其师矣。黄山谷见长年荡桨而悟笔法,则长年其师矣。雷太简听江声而悟笔法,则江声其师矣。文与可见蛇斗而草书长,是蛇即其师矣。张长史见担夫争道而得笔法,观公孙大娘舞剑器然后通神,是担夫与公孙大娘皆长史之师矣。师亦何常之有哉?故自择何如耳。
“夏云”、“荡桨”、“江声”、“蛇斗”、“担夫争道”、“舞剑器”等皆为社会自然之物象,杨宾借古人之口主张学习书法要经常留
心周围的社会自然环境,多向它们学习才行。这是一种师法自然的观念。此观念古以有之,如许慎《说文解字序》中有“画成其物,随体诘屈”是说象形字是模仿天地万物和人而形成的。又传蔡邕的《九势》中,“为括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引,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呵象者,方可谓之书矣。”2这里用了九个物象来比拟书法,如水火是说阴阳刚柔的相克相生,云雾是说没有固定的形势,日月是说鲜明辉耀,也就是骨力神彩。通过这些自然物象既讲了书理,又能给人以书法通篇气象的联想。古代中国人,由对自然界的崇拜发展到亲和,逐渐形成了极具华夏民族特色的自然观,并且将它渗透到其他领域中。
在书法艺术的审美中,古人以自然美为最崇高追求,称其为“本”,即艺术生命形式和美的本源,书法美的最高境界被认为是归于自然。使书法艺术直接与自然对应的重要中介,是初期汉字的象形特征。象形字的特点是“画成其物,随体诘屈”,也就是说,象形字都是模仿天地万物与人的最简略的图画。此后,再用它们不断地变化组合新字,形成以物象为基础的汉字符号体系。
在使用过程中,为了实用,人们不断地降低它们的象形程度,强化其书写特征,于是有书体的不断演进。古代用字的特点是,无论书体样式有了多少变迁,旧体并不废除,一直是古今共存,诸体并行。各种旧体不同程度地保留着固有的象形特征,时刻向人们提示其造字的本源。总之,在古人观念中书法就起源于自然,应以自然美为最高境界。
二、执笔与用意
杨宾历经多年的研究体悟,总结出两条所谓习书秘诀,云:“学书有二诀:一口执笔,一日用意。”那么,何谓“执笔”?何谓“用意”呢?他接着解释道:
执笔之诀:先将大拇指横预笔端,食指中指双钩于外,次将无名指背抵于内,而以小指助之。无论大小字皆悬肘书之。用意之诀:必先凝神定虑,万念俱空,然后下笔。务使意在画中,不令心笼字外,而以顿挫出之。加以习之勤而用之熟,不出三年,可以纵横上下,奴视宋、元矣。
杨宾的“执笔之诀”中所谓“先将大拇指横顶笔端,食指中指双钩于外,次将无名指背抵于内,而以小指助之。”这种执笔法倒没什么奇怪的,不过是人们常用的“五指执笔法”.又称“拨镫法”、“双钩”、“双苞”等。据宋朱长文《墨池编》中钱若水说:“古之善书鲜有得笔法者,唐陆希声得之,凡五字说日:恹、押、钩、格、抵。用笔双钩谓之‘拨镫法’。希声自言昔二王皆传此法,自斯公以至阳冰咸得之。希声以授訾光。”钱若水的执笔法传承未必可信,只作为一种传说罢了。到了五代唐李后主李煜的《书述》中又被增加了二字。变为七字亦谓之“拨镫”,日:“书有七字法,谓之拨镫,自卫夫人并锺、王,传授于欧、颜、褚、陆等,……所谓法者,恹、压、钩、揭、抵、拒、导、送是也。”李煜又在五字基础上增加了“导”、“送”二字。不论上说是否可信,但可以知道“五指
执笔法”已流传很久,杨宾的这个要诀应从此而来,在卷七就有
1.jpg
做到凝神定虑,一念不杂之后,就要“务使意在画中,不令心笼字外。而顿挫出之”。“意在画中”应来源于古人“意在笔前”、“意在笔先”之类的说法。,传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中有“夫欲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意在笔前”的“意”是指思想、想法等,即如何进行书写的思想观念。杨宾“意在画中”的“意”包括这些,且还应包含作者情感等主观因素在内。“不令心
笼字外”的“心”与杨宾的“意”同意。杨宾就是要求书写时不要有杂念,应使书者的想法、情感都要集中于书写之中,不能分散,过程中再参以“顿挫出之”。“顿挫,'就是指要使书写有节奏感,笔画遒劲而不浮滑。
三、“碑学”思想的萌芽
清代书学主要体现在一个方面,即帖学、碑学和篆隶复古。“帖学”一词首次提出,见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原书第一》:“晋人之书流传同帖,j£真迹至明犹有存耆,故宋、元、明人之为帖学宜也。”按照刘恒先生于《中国书法史·清代卷》中的解释,应指宋,无以来形成的崇尚王羲之、上献之以及属于“二王”系统的唐、宋诸大家体风的f5法史观、审美理论和以晋、唐以来名家墨迹、法帖为取法对象的创作风气。持法史上的帖学应真正导源于北宋,初盛于南宋,而光大于元、明、清。直到清代中期以前,帖学在书坛上始终占据着统治地位。从杨宾的论述及学书情况来看,他应是一个帖学家.“学书须从《化度》、《醴泉》入门,而归宿于《黄庭》、《圣教》,冉以《阁帖》变化之,斯可矣。”又,“余平生沦学书,要执笔正心,原小要摹帖,但恐危而未安,亦须取六朝以前及初唐法帖时时谛观,以印证之。”然在他的习书取法观念中又出现了新变化,表现如下:
业未有不从悟人,亦未有不由勤成者。故宜先取六朝以前碑版细观,迨有所得,则非笔头十瓮,柿叶数屋,不足以了之。
世人多谓占人笔迹钩镌入石,笔法已失-二网,加以世远磨’泐,后人神理益小堪问。不如前辈讲论笔法之书,犹为得诀。余谓不然,古人碑版,犹之祖宗之画像也;前辈讲论之托,祖宗之传志也。祖宗画像,虽当时传写不能尽得神情,然视规模举止必不大爽。后世子孙疑其不类,又以日久模糊,取传志之所忐者丽梦
想之。吾恐两像之所失者一二,传志之所失者常八九或有不止于八九者。则以行道之人为祖宗矣,乌可乎?
汉碑莫多于IIl东、四川,唐碑莫多于陕西。若京师、河南,则唐以前碑皆自.而不能多。.…..是以日渐稀少,而后人碑版多不足观。学书者将何所取则乎?
从“故宜先取六朝以前碑版细观”中可知在杨宾的头脑中已经有了向古代碑版学习的意识。其所说的“六朝”就指南北朝而言,他在评说《张猛龙碑》云:“曲阜孔庙《张猛龙碑》,笔意近土僧虔,而坚劲耸拔则过之。六朝正l弓碑版‘日I得而见者,当此碑为第一,《崔敬邕》不及也。”《张猛龙碑》和《崔敬邕碑》皆属北朝魏碑,杨宾则将它们均视为六朝书法作品,故此我们说“放宦取六朝以前碑版细j115l”已包含向北碑学习的意识。又上面杨宾对世人贱古人碑版而重前辈讲论笔法之书的看法很不满。他以为古人碑版犹如“祖宗之i田i像”虽“口久模糊”,但其“规模举止必不大爽”,“所失者一二”,然“前辈讲论笔法之持”则“所失者八九或不止于八九”。可见杨宾是以占人碑版为学习第一位,其他次之,向古人碑版学习的思想也就不青自明。
从杨宾的论述中町以看到,他向碑学习的范围比较复杂,主要应指初唐以前,尤其是秦、汉、魏晋、南北朝的碑版。虽然包括北朝碑版,但是还没有明确指出专向北朝碑版学习的意识,是一种非自觉的,称之为碑学思想的萌芽比较合适。另外,书中又有这样一段话:
六朝以前书家,北任居多,如李斯则上蔡人;杜度、韦诞皆京北人;崔瑷,安平人;张芝、张昶、索靖,皆敦煌人;蔡邕,陈留人;师宜官,南阳人;曹喜,扶风人;刘德升、胡昭、钟繇,皆颖川人;梁鹄,安定人;皇象,广陵人;张华,范阳人;卫、卫恒,河东人;王羲之,琅琊临沂人;羊欣,泰山南城人;薛道衡,河东人。大江南北,
22.jpg
北宗派的论调,属于后来的碑学思想,杨宾的虽然还不甚明确。
但亦可称之为萌芽。
提出向碑版学习书法,其意义不可小视。它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影响巨大的“碑学”,廓清其来龙去脉具有重要意义,这里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