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刘奇伟,刘奇伟国画艺术网,画韵传媒网!

详细信息
网站首页 详细信息

相关资讯

联系我们

咨询热线:


139-9200-8306


邮件:1051286110@qq.com


网址:www.xashzp.cn


地址:西安市雁塔区电子正街南段裕丰馨苑

详细信息

楹联书法鉴藏的三个问题

发布时间:2018/9/12 浏览量:1800 分享到:

楹联书法是清代民国书法中的一大宗。清代楹联书法兴盛的深层原因是楹联文学兴盛,南怀瑾曾说:“中国文化,在文学的境界上有一个演变发展的程序,大体的情形,是所谓:汉文、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到了清朝、我认为是对联。”(南怀瑾《历史人生纵横谈》第18页,华文出版社1993年版。)清代楹联书法与楹联文学相得益彰,应用广泛,几乎涉及到节庆、恭贺、交友等文人生活的各个领域。正因为此,清代生成了大量楹联书法作品,除了专门的书法家偏向于书写楹联外,普通文人也乐忠于书写楹联,尽管普通文人的书法艺术水平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但这毫不影响文人书写楹联书法的热情,更不影响友朋对其楹联书法作品的鉴藏。民国承接清代楹联书法之余续,文人对于楹联书法创作的热情有增无减,同样造就了不少楹联书法作品,以传后世。清代民国距离当今不远,流传至当今的楹联书法作品浩如烟海,有的保存于博物馆、美术馆,有的则散见于民间或藏家之手。存于美术馆者,时不时拿出来作为专题展览,颇有意味。散见于民间或者藏家之手者,常常送至各大拍卖行,如此这般,也就使得普通观众有眼福欣赏此类作品。然而,在欣赏清代民国楹联书法作品的时候,往往忽视一些问题,故择其主要的三个方面给予评述。



一、忽视楹联书法的文辞

  楹联又俗称为对联,为我国独特的一种文学形式。由于楹联讲求格律,形式对仗,富有诗意与装饰性,受到文人与普通民众的喜爱与青睐。楹联创作至清代进入鼎盛时期,不仅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而且出现了创作楹联的精英群体与专门研究楹联的著作,可以说对楹联的普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即使进入民国以及广泛使用白话文的今天,楹联依旧广泛应用于社会的方方面面,有着重要的地位。


  清代楹联书法是文书珠联璧合、合二为一的产物。很多时候,作为艺术层面楹联书法的产生是源于作为文学层面的文人之间楹联的需求,故当清代文人把楹联书法作为礼物送给友朋的时候,是非常在乎书写的审美内容的。可以说,雅致的楹联文辞与精湛的书法相映成辉,成为判断一幅楹联书法好坏的重要标尺。然而在当代楹联书法鉴藏活动中往往仅取其一,甚至二者全然不顾,仅仅凭籍书写者便盲目追捧,视作家珍,这难免给人们的鉴赏带来一种错觉以及给收藏爱好者造成一定的选择误区。楹联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它的产生是基于古代文言文学的发展而产生的。楹联自产生到发展,其应用层面也日趋广泛,如过年有春联,祝寿有寿联,婚庆有喜联,丧事有挽联,可以说这些形式因楹联文辞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因此在我们进行鉴藏是不应忽视对楹联书法文辞的解读,否则会陷入误区甚至闹出笑话,贻笑大方。据说民国时期大书家于右任曾经在自家厕所张贴过类似“来也匆匆,去也冲冲”的楹联以起警示作用,然粘贴后便被好事者慌忙取走。可以想象这种文辞鄙俗的作品即使书法精湛却难免让人含羞,耻于悬挂于中堂。清代文人书写楹联往往选择合适的文辞表达自身的情感与寄托。比如哀悼故人,楹联文辞一般涉及称赞逝者生平成就与修身美德,对于鉴藏者而言若仅仅凭借书法及楹联文辞还是不够的,还要进一步的对其款识进行了解。例如邓石如在《挽金榜联》引言中写道:“忆自程葺翁(程瑶田)徵君介而来见”,“恐玷葺翁之介,且负知己于地下也。”(穆孝天,许佳琼《邓石如》第132页,安徽教育出版1983年版。)这段引言以质朴的语言记述了两人之间的千古情谊,在悲痛之中,表现了邓石如对金榜的感激,更是视之为“伯乐”。可见楹联书法的文辞内容不应忽视。对于鉴藏者而言,若对楹联文辞内容不加注意,便无法真正认识楹联本身的价值内涵。若弄清了楹联文辞含义与书写者的书写动机则会更加准确的给予定位。只有楹联文辞优美、清新雅致的前提下才看楹联书法的艺术价值,此时书法本身的艺术价值决定了楹联书法的价值,否则即便文辞优美但楹联书法价值不大则表明其毫无收藏意义与欣赏价值。

 




[清]翁同龢  行书扫地模山八言联  260.4cm×57.9cm×2  纸本  苏州博物馆藏


 

二、忽视书家而热于画家、文人

  近年来,清代民国时期的书法收藏拍卖表现出升温态势,究其原因则是受到作品价值、经济环境、时代背景等方面因素的影响。随着当代中国经济的好转、文化软实力的不断提升使得藏家对传统书画的价值认识有所提高,清代民国楹联书法成为鉴藏家们关注的一大板块。据数拍卖数据显示,画家、文人的作品受到热捧,其拍卖价格远远高于书家,这种现象的背后无疑暴露出当代鉴藏行业的一个误区。正如书画市场一度流传的一句话:一流书家卖不过三流画家。事实上,排除市场炒作带来的价格泡沫因素,画家、文人作品的拍卖价格普遍偏高则是很大程度上受到传统思维的左右。书法在古代由于作为日常实用性的书写而往往被定性为个人修养的体现与“雕虫小道”的技艺层面,而书法作为艺术层面一度受到限制。尤其晚清民国时期,在落后挨打的屈辱背景下,西学东渐成为社会的主流。全面学习西方,破除封建包袱成为民族发展进程中的迫切一环,书法曾一度被视作落后的代表而受到轻视。进入当代,书法的发展虽然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但是书家作品的鉴藏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就以齐白石的作品为例,2011年篆书四言联与高立图拍得4亿元高价的历史记录,相比同期的单纯的书家作品的拍卖价格高出几十、上百倍。同时,晚清民国成为中国历史上传统文人的最后时代,进入21世纪社会的转型导致社会形态的转变,促使文人的书画作品受到重视。从各大拍卖行拍卖数据来看,画家、文人的作品受到热捧,同时书法家的作品也开始增多,但是给我们的一个清晰印象是画家、文人作品热于书家作品。作为收藏者、鉴赏投资者来说,首先应了解中国艺术的发展历史,重点关注一下清代民国书法的发展状况,此时期书法成就突出,书家众多,但是市场对他们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近几年兴起的文人书法常常登上各大拍卖场,被鉴藏家们所关注,鲁迅、蔡元培、梁启超、孙中山等人的书法作品成为各大藏家争相竟藏的对象。2015年的西泠印社的拍卖会上,梁启超的一幅对联拍得100万元高价。2016年嘉德拍卖会上,梁启超的楹联书法又以115万元高价成交。这种现象比比皆是。平心而论,梁启超的楹联书法确实不俗,但拍得如此高位未免太不理性。事实上,一个真正有眼光的收藏投资者,不应该仅仅关注书法作品的外衣光环,应该回归书法艺术的本体价值来做判断。


 

三、只看作者而忽视作品质量

  清代楹联书法留存很多,其艺术水平参差不一,高低不平。一个有眼力的书法鉴藏者,不仅要看书写者的名头,更要看书写者的艺术水平,对于同一位书家创作的不同时期的楹联书法作品,也有高低上下之别。有些楹联书法作品是这个书家的代表性风格,有些只是这个书家书写的而已,更有甚至,是代笔者的作品,虽然名字落的是某某书家,但其实与这位书家的真正的书法水平相差甚远。作为一名清代民国楹联书法的鉴藏者,必须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对书家的艺术成就了如指掌,才能对真正优秀的清代民国楹联书法进行鉴别,并收藏到有价值的精品力作。


  比如吴昌硕,就他的篆书楹联书法而言,大家公认的是吴昌硕意写的集石鼓文为内容的篆书作品,这类作品苍茫厚重,金石味十足,能够代表吴昌硕篆书的最高艺术水平。而当吴昌硕书写那些比较生疏的联语时,他的篆书创作相对是比较谨慎的,其篆书风格也比较平和,此类作品与他所书写的集石鼓文类作品从艺术水平上相差甚远。吴昌硕的行书楹联书法也不错。但是,在笔者看来,他的隶书楹联就不是那么优秀,因为隶书创作本身就不是吴昌硕的强项,现存吴昌硕的隶书楹联,大多是命题作书,是吴昌硕不得已而为之的作品。有些藏家若是站在物以稀为贵的角度去审视这些作品,情有可原,若是只顾吴昌硕这个名头,那就不对了。


  再如于右任,于右任一生书写了大量楹联书法,其中分为两类,一类是魏碑行书,一类是标准草书。相比较而言,大多数人认为于右任的魏碑行书水平较高,能够代表他的书法的最高水平,而对于他的标准草书楹联,相对艺术价值略低。在于右任的标准草书来楹联书法作品中,还有不少是于右任的代笔书写的,这类作品虽然现在也被定为于右任的“真迹”,但与于右任的水平相差甚远,至少在线条质量与神采品质上无法与于右任相比。


  总之,清代民国楹联书法鉴藏,既要看名头,更要看质量,切不可不管三七二十一,一看某某人的大作就不顾书法作品本身的艺术水平胡乱肯定与收入囊中。

上一篇:没有上一条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