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刘星,刘星国画艺术网,画韵传媒网!
咨询热线:
139-9200-8306
邮件:931737117@qq.com
网址:
www.yuehechina.com/lx
地址:西安市雁塔
内容提要:唐代张彦远提出的“运墨而五色俱,谓之得意。”是影响中国画审美的重要观点。然而,关于为什么“运墨而五色俱,谓之得意”?其文化认识原型是什么?历来人们却不了了之。本文认为,“墨分五色”观念是阴阳五行观念,与儒家的纲常伦理思想相结合后,在中国画审美观念上的反映,其文化认识原型,正是中国古代最原始的宇宙生成论——五行学说。
关键词:五行 墨色 文化认识原型
http://www.yuehechina.com/lx/index.asp
中国绘画,在南北朝之前主要以色彩为主的,并因此有“丹青”之称。魏晋之际,文人们谈玄论道,不仅喜欢以艺术比兴,而且,还常常雅集在一起交流书法绘画。从而,它一方面促进了书法与绘画这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的结合;另一方面,还促进了绘画由传统的重颜色(主要是与“五行”相对的“五色”)逐渐向重墨色变化进行转化。比如说,谢赫论绘画“六法”,“随类赋彩”即列为其中之一;刘勰论“形文”,就是用“五色是也”来概括的。魏晋之际,画家开始撰写画论,但考察从顾恺之、宗炳到隋代颜之推的所有论画言论,皆未见有谈“墨”者。直至公元847年(即唐宣宗大中元年)前后,张彦远著《历代名画记》,才第一次谈到“墨”的问题,并宣告“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的艺术主张。五代时,荆浩著《笔法记》,认为“随类赋彩,自古有能。水墨韵章,兴我唐代”;并在他提出的品画的“六要”中,将“墨”独立出来予以品鉴。可见,中国画之重视墨的运用,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一个历史事实,而是中国绘画发到了一定的历史时期才出现的一个新生事物。
那么,我们现在要问:为什么“墨分五色”可以取代“五色是也”? 进而“运墨而五色具”为“谓之得意”呢?笔者认为,这与中国文化根深蒂固的龟筮崇拜认知原型心理结构有关。
首先,我们需要追踪一下玄龟与五行之间的关系。大家知道,“五行”概念最早出现在《尚书•洪范》中,它是中国人对宇宙生成论所持的最古老的认识之一。《洪范》讲:“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九曰:向用五礼,威用六极。”所谓“初一”,并非我们现在用于日历或指初级教育所说的初一,而是指“生成世界最初的元素”的意思。“五行”,即“木”、“火”、“金”、“水”、“土”五种构成世界万物的元素。古人认为,我们所处的自然界,无不是由这五种元素生成的。因此,人类按照自然界的规律行事,首先就必须是按照五行的运行数理行事;所谓洛书一出,圣人则之,就是指则“洪范九畴”之理。汉代董仲舒认为:五行于“天地之变,国家之事,粲然皆见,亡所疑矣。”隋代的萧吉在其《五行大义序》中亦说:“夫五行者,盖造化之根源,人伦之资始。万品禀其变易,百灵因其感通。……失之毫发,千里必差。”笔者认为,在这样一个认识思维的影响下,我们的祖先认为,既然绘画是人事的一种,那么,它必然也要因五行而资始、禀五行而变易的。所以,《考工记》在谈到绘画时说:“画繢之事,杂五色。”谢赫《古画品录》在提出绘画之“六法”论时,特列“随类赋彩”为其中之一品。《文心雕龙》在定义“形文”时说:“形文,五色是也”。话说到此,可能有人会问:是不是我们的祖先对自然界形形色色、变化莫测的色彩缺乏认识呢?回答是否定的。比如在《淮南子•原道训》中,作者已经说过“五色之变,不可胜观”的话。这说明我们的祖先对于自然界无穷丰富的色彩变化是看在眼里,明白在心里的。但为什么还要执着于五色?这是因为,他们认为五色乃五行之本色,五行又是天地人事变化之本;事物虽然千变万化,而其本是不会变的。因此,五色作为变化无穷的色彩之本,其位也是不变的。如果五色失去其位,这等于说,事物的变化失去了五行之根据;这样一来,整个世界就会乱套,任何事物也将不复存在了。
那么,绘画发展到唐代,墨色为什么会取代“五色”而成为人们审美的“六要”之一呢?笔者认为,这里有三个方面的根源。首先《尚书•洪范》最早为“玄”色和“五行”建立起了密切的关系。大概自《洪范》之后,我们的先哲凡言“洪范”者,无不以“天锡玄龟”、“龟负文而出”记之。如《竹书记年》说:“禹治水既毕,天锡玄龟,以告成功……洛出龟书,是为洪范。”《易•系辞上》亦说:“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河出图,洛出书。”孔安国解释说:“天与禹洛出书,神龟负文而出……禹遂因而第之……”“玄”者,青偏墨色也。据一般生物知识,龟的年龄越大,其颜色越呈现为青黑色。而在龟卜学看来,龟的年龄越大,也就越神。因此,古人有时也把神龟称为墨龟。《抱朴子》说:“千岁灵龟,五色具焉”。《本草纲目》说:“(龟)年至千岁,则具五色”。换言之,“墨”色是可具五色之功的。
其次,“墨”在古代是用来占卜的。《周礼•春官•占人》云:“凡卜筮,君占体,大夫占色,史占墨,卜人占坼。”何谓“占墨”?清人胡煦《卜法详考》曰:“卜必先墨画龟,定其疆界。……然后灼之,以其所坼之兆,正食其处为吉。”根据这一理解,“墨”就关系到了卜占的吉与不吉。根据汉代人对占卜的理解,所谓“吉”,就是指“天”、“地”、“人”三才于五行数理处正合;所谓不吉,就是有不合处,则必有大灾降临。可见,合于“墨”者,即合于五行运行之数理。这样一来,墨就负载着五行之数理,传达着五行的意志;其包具五色就自然而然了。
再次,按照五行理论,北方之谓水,其色为黑,“终臧万物者也”(《汉书•五行志第七上》)。而墨色者,黑色也。既然黑色能“终臧万物”,那么,“墨”色也就能终臧万物了。而终臧了万物,五色自然也就在其中。于是,墨色也就具有五色之功了。
综上所述,“墨分五色”意识,是原始龟卜崇拜发展到一定的历史时期,与五行哲学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文化心理。明白了这一点,我们也就能够理解唐代张彦远所说的“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也就能够理解我们现在仍有很多国画家在谈到墨色的魅力时,为什么还免不了要说声“墨分五色”来。
http://www.yuehechina.com/lx/index.asp
前不久,我在读奥地利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马赫的《感觉的分析》时,读到了这样一段话来:“大家知道,有些民族,如中国人,整个来说虽然其艺术技巧是发达的,但是,却完全不能画出浓淡参差的颜色,或只能以有缺陷的方式画出这样的色彩。”当我读完这段话时,我不但很平静,一点也不为他生气,并且,我还表示理解。为什么呢?因为我和他毕竟属于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他那样认识,是因为他对于中国文化的无知!但我不能理解的是,在我们当代中国,竟然也有一些人像马赫一样,对中国画之重视墨色表示出十分无知;而我们,对于自己民族文化根源的无知,实在是不能原谅的!这正是本文的写作目的——把“墨分五色”的文化认知原型告诉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