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刘星,刘星国画艺术网,画韵传媒网!
咨询热线:
139-9200-8306
邮件:931737117@qq.com
网址:
www.yuehechina.com/lx
地址:西安市雁塔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博士
陕西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学术委员会委员
内容提要:有关顾恺之生平的交际及其所处文化环境,一直是左右顾恺之研究的一大难题。本考的主要目的,企图通过考察顾恺之当年经历过的人际关系,来揭示可能影响顾恺之艺术思想形成的文化环境,进而正确地把握顾恺之艺术思想的真正旨归。
关键词:顾恺之 殷浩 释慧力 释竺法汰 桓温 桓玄 殷中堪 戴逵
公元220年(魏文帝曹丕黄初元年) 曹丕即位,建立魏王朝。
文帝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之治,一时清谈大
盛,为当时政治上一大风尚。
公元222—229年报 曹不兴的绘画享有盛名。相传孙权请他画屏风,
他误墨成蝇,孙权疑以为其真,随手便弹。
公元223年(黄初4年) 嵇康生。
公元226年(黄初7年) 曹丕卒。王弼生于河南焦作。
公元227年(晋明帝司马叡太和元年) 明帝司马叡继位。向秀生于河南武陡西南。
《魏志•卷九•曹爽传》注引《魏略》曰:“明帝
禁浮华”,一时涉浮华而清谈者,或被处死,或被收
容,其波及可谓大矣。《魏书》云:明帝“好学多知
识,特留意于法理。”曾下诏曰:“浮华不务本者,皆
罢退之。”明帝首先以浮华之名罪诸葛诞,罢其尚书
之官。朝野无不震惊;即刻间,王公贵族子弟涉足清
谈者,无不放弃郊游之好,避入太学求安。
公元230年(晋太和4年) 钟繇卒(生于东汉桓帝元嘉元年,公元151年)。
公元232年(晋太和6年) 傅嘏与荀璨会谈,标志着魏晋清谈的开始。
公元234年(晋青龙2年) 王戎生。
公元237年(景初元年) 傅嘏与刘邵论难。裴楷叔则生。
公元240年(齐王司马芳正始元年) 何晏、王弼等开始倡导玄学。在哲学上,王弼
将道家哲学的“有生于无”之宇宙生成论,发展为
“以无为本”的本体论。在“意”“象”之辩上,他
主张“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名象者也。尽意
莫若象,尽象莫若言。”“道者……寂然无体,不可
为象。”“夫形也者,物之累也。”合于道者,在“物
物而不累于物。”对当时社会思想影响很大。
王、何玄学一出,天下名士风流莫不从其学说,
是谓魏晋玄学也。
公元241年(吴赤乌4年) 康僧会至建业(即南京),设象行道,宣讲佛法。
约公元242年前后 王弻拜访裴徽。徽问曰:“夫无者,诚万物之所
资,圣人莫肯致言,而老子申之无已,何耶?”弻
曰:“圣人体无,无又不可以训,故言必及有。老、
庄未免于有,恒训其所不足。”标志着王弻的学说在
“无”这一本原意义上,企图将儒家与道家统一起
来。
公元249年(正始10年) 司马懿篡权,杀曹爽、何晏、邓飏等。王弼受
牵连入狱,不久因患痢疾身亡。《魏志•卷二十八•
王陵传》云:司马氏“同日杀戮,名士减半,百姓
安之,莫之或哀。”
公元252年(吴神凤元年) 郭象生。
公元253年(魏嘉平5年) 司马懿卒。其子司马师继位。杀清谈名士夏侯
玄、邓丰等人。
公元255年(魏正元2年) 嵇康作《送秀才入军》诗19首,表达他内心的
郁闷和对已逝清谈名士的思念之情。
公元256年(魏甘露元年) 王肃卒。
公元261年(吴景帝永安4年) 陆机生。
公元262年(魏景元3年) 嵇康、阮籍以“轻时傲世”、“有败于俗”、“乱
群惑众”之罪名下狱。不久,又作为“名教”罪人
被处死。
公元263年(吴景帝永安6年) 裴頠生。
公元265年(晋武帝司马炎太始元年) 司马炎即位,晋王朝建立。
公元272年(晋武帝司马炎泰始8年) 向秀卒(另据汤一介说:向秀死于公元280年)。
公元283年(晋太康4年) 抱朴子葛洪生。
公元291年(永平元年) 裴楷叔则卒。
公元292年(元康元年) 王戎当政,天下又开始崇尚老庄任自然之精神,
破坏礼教,驱动浮华,清谈放达之风复起。
王导渡江前,曾与裴頠、阮瞻等清谈于洛阳。
《世说新语•文学》载:“裴成公作《崇有论》,时人难之,莫能折;惟王夷甫来,如小屈。时人即以王理难裴,理还复申。”《晋诸公赞》曰:“裴頠谈理,与王夷甫不相推下。”
公元300年(晋永康元年) 陆机著《文赋》。裴頠卒。
公元303年(晋太安2年) 王羲之生。此年仍处于八王之乱中,陆机、陆云
兄弟被成都王王颖所杀。
公元309年(晋永嘉3年) 王羲之父、淮南内史王旷、将军施融、曹超与刘聪交战,施融、曹超阵亡,王旷失踪。
公元310年(晋永嘉4年) 佛图澄来华,到达洛阳。
公元312年(晋永嘉6年) 道安生于常山扶柳。俗姓卫。郭象卒。
公元314年(晋愍帝2年) 支遁生于河东。遁家世代事佛,弱冠时,即悟
佛家非常之理。出家前,尝隐居余杭山中,研修《道
行》。此时,著名隐士范宣亦隐居在余杭山中。
孙绰生于太原。
公元317年(东晋元帝建武元年) 司马睿即位建康,建立东晋王朝。王导立司马睿
为皇帝,虽然处于其平衡政治力量的考虑,但此期由
于司马睿在政治和军事上必须依靠王导和王敦,所以,
东晋初期的政权,实际是掌握在王导手里。
王导喜清谈,过江后,殷浩、桓温、谢尚、王述
等名士,常聚集于王府清谈。他们经常清谈至夜半三
更。一次,王与殷往返不至,其余人皆插不上嘴。最
终,王导感叹到:“向来语乃竟未知理源所归。至于 辞喻不相符,正始之音,正当尔耳!”
公元319年(东晋元帝司马睿大兴2年) 释竺法汰生。
公元320年(东晋太兴3年) 简文帝生。顾恺之父顾悦之生。谢安生。
公元323年(明帝泰宁元年)十一月 谢鲲卒。
公元324年(东晋明帝太宁3年) 戴逵生。道安(年12岁)出家为僧。过数年,道
安游学至邺都,入中寺,遇佛图澄,拜为师。澄见之
惊异,与之论佛不知终日。
公元334年(东晋成帝咸和9年) 慧远生。此年前,僧康僧渊、康法畅、支敏度等
过江,于吴郡遇清谈名士殷浩。《高僧传》记载:“浩始问佛经深远之理,却辩俗书性情之义,自昼至曛,浩不能曲,由于该观。”一时《阿毗昙心论》、《放光经》、《道行经》风靡江南。豫章山佛寺落成后,“名僧胜达,乡附成群。……尚学之徒,往还填委。”(见《高僧传》)其中书法大师张君祖与康僧渊等时相往来,常互相以诗相赠,讨论玄佛之理。康僧渊《代答张君祖诗》云:“真朴运既判,万象森已形。精灵感冥会,变化靡不经。波浪生死徒,弥伦始无名。舍本而逐末,悔吝生有情。胡不绝可欲,反宗归无生。达观均有无,蝉蜕豁朗明。逍遥众妙津,栖凝于玄冥。大慈顺变通,化育曷常停。幽闲自有所,岂与菩萨并。摩诘风微指,权道多所成。悠悠满天下,孰识秋露情。”由此我们可以领会到康僧渊的佛玄思想。
道安避难离开邺都,潜于濩泽(今山西阳城西泽城村)。同时,暗从竺法济、支昙学《阴持入经》。不久后,又与同学竺法汰潜于飞龙山,遇沙门僧先和道護,相见欣然,乃共披文属思,妙出神情。
公元339年(东晋咸康5年) 支道林出家。初于白马寺与刘系之谈《庄自•逍遥游》,所注《逍遥篇》深为当时学界叹服。后至吴,谢安、王羲之、许询、戴逵等清谈名士常往造访,谈论不知昼夜。谢安尝给遁写信说:“思君日积,计辰倾迟……”云云。王羲之当时也在会稽,久仰支遁大名。一日,他借口来到支遁的寺院,问遁说:“《逍遥篇》可得闻乎?”遁明白他的用意,便不吝洋洋万言为之标揭新理,其玄理之深、文藻之丽,使王羲之深为叹服。王遂披矜解带,流连不已,并请支遁进住离他比较近的灵嘉寺主持佛法,以便方便清谈。支遁之学,主张“即色游玄”,“义应法本,不违实相”,“妙觉既陈,又玄其知。婉转平任,与物推移。”
王导卒。
公元343年(东晋康帝元年) 顾恺之祖父顾毗官居散骑常侍。后又升任光禄卿
(主要掌管宿卫宫殿门户)。
公元344年(东晋建元2年) 王献之生。顾恺之生。康帝崩。子司马聃继位,号穆帝,年仅2岁,禇太后临朝执政。
公元346年(东晋永和2年) 会稽王司马昱辅政。殷浩赴任扬州刺史。顾悦之任扬州别驾。顾恺之从此随父居于扬州。
所谓别驾,即刺史的佐吏,其职务是辅刺史出巡。
由此可见顾、殷两家的过从一定是非常密切的。殷浩
是清谈名士,清谈的修养内容一般为《易》、《老子》、
《庄子》与佛学典籍。由此可以推知,少年顾恺之对
《老子》、《庄子》、《易经》以及一般佛经一定下过蒙
学的研究功夫。
公元347年(东晋永和3年) 桓温灭蜀后,威名大振。会稽王司马昱十分嫉妒,
惧怕其势力进一步扩大,便用了清谈名声甚大的殷浩
参与朝政,以牵制桓温。王羲之从大局和谐的考虑,
劝殷浩不要和桓温勾心斗角,殷浩不听。
王羲之任护军将军。书《答殷浩帖》、《严君平
帖》等。
公元348年(东晋永和4年) 佛图澄卒于邺都(今河南安阳一带)。
桓温加征西大将军(大将军中以资深者为征西大将案
军,统领雍、凉二州军事)。
公元349年(东晋永和5年) 后赵石氏统治集团开始战乱。司马氏任命殷浩都
督扬、豫、徐、兗、青五州军事,统军进攻中原。
道安率同学竺法汰、竺法敷等入太行山恒山建立
佛寺弘扬佛法。时武邑太守廬歆派沙门敏见邀请入邑,
道安谢绝,只是答应前赴讲学。
卫夫人卒。
公元350年(永和6年) 王羲之(时48岁)请求出守宣城郡,未获朝庭准许。
公元351年(永和7年) 王羲之迁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官居3品参与中朝议,决定军国大事)王献之开始从父学书法。
公元352年(东晋永和8年) 王羲之引孙绰为右军长史。劝殷浩勿北伐,浩不听,结果以姚襄为前锋北伐许洛,反被姚反击而失利。
公元353年(东晋永和9年) 谢安隐居会稽山。春,邀孙绰、王羲之等雅集。
谢安、孙绰、支道林、王羲之等四十余人雅集于
兰亭。王羲之书写过著名的《兰亭序》后,又即兴吟
诗6首。谢安吟诗2首。王羲之诗之二云:“三春启
群品,寄畅在所因。仰望碧天际,俯磐绿水滨。寥朗
无厓观,寓目理自陈。大矣造化功,万殊莫不均。群
虽参差,适我无非新。”谢安诗云:“伊昔先子,有怀
春游。契兹言执,寄傲林丘。森林连岭,茫茫原疇。
迥霄垂雾,凝泉散流。”(其一)“相与欣佳节,率尔
同褰裳。微风翼轻航,醇醪陶丹府。兀若游羲唐。万
殊混一理,安复觉彭殇。”(其二)现存兰亭集会时各
家诗咏近百篇,有名有姓者有二十五人。
趁前秦内乱,殷浩自寿春(今安徽寿县)率军北
伐。至寿阳,浩将领姚襄怀疑殷浩在害他,于是起兵
反浩,浩军大败。桓温得到消息,上疏指责殷浩连年
北伐失败,帝遂废浩为庶人。
公元354年(东晋永和10年) 王述为扬州刺史。
桓温大败秦军于蓝田,进军霸上,三辅之军皆降。
年初,慧远、慧持于太行山恒山拜道安为师。
公元355年(永和11年) 王羲之称病隐退。
公元356年(永和12年) 桓温率军北伐霸居洛阳的羌族贵族姚襄,收复了
洛阳。
桓温借口杀了殷浩。据《资治通鉴》讲:殷浩死
后,桓温假装着去吊唁,殷浩的儿子假借哭泣不理采
桓温。此期间,桓温的势力颇大,威振海内外,连侍
中谢安见了远远都赶快向他叩拜。
释慧力游学于京师,常乞食蔬苦头陀修福。
公元358年(东晋升平2年) 道安转至山西,住受都寺。不久,石虎卒。后
赵政权内乱。为避战乱,道安率弟子慧远、竺法汰等
四十余弟子南下,经华林园、牵口山、新野至襄阳,
四方学子闻之,竟往师之。
公元360年(东晋升平4年) 谢安任桓温征西司马(大将军属官)。王羲之书《谢
司马帖》。
史载:一次王献之造访谢安,习凿齿在坐。按礼
节,献之应与习并坐对谢。但献之见习相贫寒,且有
足疾,不愿与之并坐,于是,谢安只好请献之与习对
坐。可见,王献之是谢府的常客。
据《世说新语•言语》篇记载:“桓征西治江陵
城甚丽,会宾僚出江津望之,云:若能目此城者有赏。
顾长康时为客,在座。目曰:遥望层城,丹楼如霞。
桓即赏以二婢。”从这段记载可以知道,顾恺之与桓
温的相识,最晚在公元362年之前。
公元362年(东晋哀帝隆和元年) 王羲之卒。
公元363年(东晋哀帝兴宁元年) 支道林应诏至京师东安寺讲《道行般若经》。
桓温任大司马(即全国最高军事首长),任命王珣
为主簿,征西掾郄超、王徽(王献之胞兄)为参军。
顾恺之在这个时期与桓温的交情可能已比较深
了。此时释慧力正乞于淮水南以建瓦官寺于墓陶处。
寺建成开刹之前,释慧力请顾恺之画佛像维摩诘于寺
壁之上;请尊雕塑家戴逵造五佛像于殿。据说,开刹
之日,来观者千万人。由此可知,此期顾恺之与戴逵
经常在一起的。在玄学思想上,戴逵崇尚的是“即色
游玄”, 反对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做派。顾这段时间既
然与戴逵日日相处,他在艺术思想上一定会接受戴逵
的影响。
此后不久,桓温又奉命赴任荆州刺史。
顾恺之随从至荆州,又从荆州入四川写生,沿途
饱游沃看。归来作《云台山》图。
公元364年(兴宁2年) 桓温为扬州牧。抱朴子葛洪卒。
公元365年(哀帝兴宁3年) 陶渊明生。
桓温邀顾恺之为参军,辟习凿齿为从事。顾为当
时名画家,习为著名文学家和历史学家。由此推之,
顾恺之与习凿齿一定也有往来。
桓温好清谈,亦喜爱书画。顾恺之在他的麾下任
职,有充分的时间和心情进行创作。据说,他不仅常
与桓温、羊欣等论书画,而且,也为已故晋代许多名士如嵇康、阮籍、裴楷、谢鲲等画像。
此时桓温的势力已经很大,谢安等朝庭要员便经
常到荆州与桓温清谈。顾恺之得以与谢安认识,并
深得谢安器重,谓:顾长康画,苍生以来未之有也。
据《晋书》记载,既然顾恺之深为谢安器重,
那么,他势必是谢府的常客。据上面又知王献之亦为
谢府常客。由此推之,顾恺之和王献之两人可能相互
认识,平时可能相互也有往来。
此时期,释道安已率众弟子到达江陵。镇荆州 将
军桓温曾邀请道安来往。道安深相接纳,并与之频
繁来往。
公元366年(废帝太和元年) 支道林卒。一日,戴逵来到支遁的墓前吊唁,见
支遁墓前树木已丛丛荣荣,便感叹到:“德音未远,
而拱木已繁,冀神理绵绵,不与气运俱尽耳!”支遁
在世时,其思想崇尚的是“即色游玄”论,反对稽
康一派“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做派。戴逵也是如此,
他曾著《放达非道论》,对稽康一派的思想进行了深
刻的反省与批评。
公元367年(太和2年) 王献之任州主薄。
公元368年(太和3年) 尚书令、卫将军王述卒。
公元369年(太和4年) 桓玄生。桓温率步、骑兵五万大军击败前燕军。
而前秦趁机夹击桓温,温在撤退途中,遭前秦骑兵
追击, 死伤三万多人。
公元370年(废帝太和5年) 羊欣生。
道安令学弟竺法汰赴扬州住瓦官寺,且对汰曰:
“彼多君子,好尚风流。”汰遂从命。及至襄阳,桓
温尝请汰小聚,汰因病未赴,道安遂派慧远赴襄阳
探视。病愈后,汰遂赴桓温府与之相聚。当时,桓
温正与许多朋友清谈,汰久等不止,遂欲借口起身
离去,被温婉言留下。此期间,顾恺之在桓温府任
职,想必他也和竺法汰认识。
公元371年(简文帝咸安元年) 会稽王司马昱即位,是为简文帝。
竺法汰入住瓦官寺。晋太宗简文帝深相敬重,
请讲《放光经》。梁•释慧皎《高僧传》云:“开题
大会,帝亲临幸,王侯公卿,不毕集。……开讲之
日,黑白观听,士女成群。”当时,道安在襄阳时,
凉州刺史杨弘忠曾捐铜万斤拟请为寺铸承露盤,道
安见于其寺已有露盤,便建议弘忠捐铜给瓦官寺,
忠欣然敬诺。于是,瓦官寺竺法汰、竺法敷等高僧
又请了当时著名雕塑家戴逵的儿子,著名雕塑家戴
颙造了一尊长六金像。其时,寺内还置有由印度泊
来的四尺二寸金像一尊。每讲法聚会,辄布置佛像于寺壁,信男信女,莫不肃然起敬。
王献之上疏简文帝书十纸曰:“下官此书甚合作,愿聊存之。”
孙绰卒。桓温杀殷涓(殷浩子)、庾氏兄弟等。
公元372年(东晋咸安2年) 顾悦之52岁,升任尚书右丞。借其在司马氏身
边工作之便,曾上表为殷浩鸣不平。王献之为桓温
画扇。
公元373年(孝武帝宁康元年) 桓温卒,葬于荆州。谢安主执朝政。桓温弟桓冲
接任荆州刺史。据桓温死后,顾恺之常来到桓温的
墓前吊唁的记载可知,此时顾恺之仍居荆州。尝赋 诗
云:“山崩溟海竭,鱼鸟将何依。”有人问他说:卿
既重桓乃尔,哭其壮可见乎?他回答到:“鼻如广莫
长风,眼如悬河诀溜。”或曰:“声如震雷破山,泪
如倾河注海。”
桓温镇荆州10年,社会稳定。顾恺之的艺术创
作在这里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公元373—396年(孝武帝宁康元年——太元20年)朝庭多次诏征戴逵,逵俱托辞而未应诏。
但却暗中投靠了王珣。谢玄尚多次为此上疏。
戴逵生活虽隐逸,却“深以放达为非道”。曾著
有《放达非道论》。戴逵除精于雕塑之外,还擅长绘
画。 曾作有《孙绰高士图》、《三马伯乐图》、《七贤
图》、《三马伯乐图》、《胡人弄猿图》等。据《历代名
画记》记载:戴逵之子戴勃的山水画,胜过顾恺之。
公元375年(宁康3年) 宗炳生。
公元377年(太元2年) 有太史奏苻坚云:“有星见于外国分野,当有大德智人,入辅中国。”坚曰:“朕闻西域有鸠摩罗什,襄阳有沙门释道安,将非此耶!”即谴使求之。使从长安带了外国七尺金坐像、弥勒像、金缕繡像和织成像各一张赠于道安。当求道安不得,苻坚遂派将领苻丕南攻襄阳,朱序被俘,道安被挟请至长安,
住终南山五重寺。于五重寺,道安锐意改革佛门,
鉴于魏晋沙门依师为姓为之过杂,乃以“释”命氏,
从此以后,遂为永式。
公元378年(太元3年) 太极殿落成,谢安请王献之题榜,遭献之拒绝。
公元381年(太元6年) 王献之为建威将军、吴兴太守。
公元383年(太元8年) 谢玄与前秦苻坚的南侵军大战于淝水(于今安
徽淝水东岸一带)。苻坚将领朱序出卖秦军,谢玄巧
设妙计,苻坚以为草木皆兵,结果不战自败。
公元384年(太元9年) 桓冲卒。桓石民接任荆州刺史。谢玄收复了徐、
兖、青、豫、梁、司六州。东晋政坛一时得以安宁。
公元385年(太元10年) 道安卒。谢灵运生。王献之迁中书令。
猛将刘牢之进住河北邺城。
谢安病死。昏庸的孝武帝将掌理朝政的大权全
交给了他的同母弟弟司马道子。这样一来,孝武帝
与司马道子的争权,帝室与大族之间的争权便展开
了,东晋政坛又开始动荡起来。
公元386年(太元11年) 王献之卒。
公元387年(太元12年) 瓦官寺名僧释竺法汰卒。谢瞻生。
公元389年(太元14年) 桓石民卒。7月,司马道子命王忱(王坦之的
儿子)为荆州刺史。当时,桓玄尝袭爵南郡公,居
江陵,是桓氏家族在荆的势力中心。王坦之曾经是
抑制桓温夺位的主要人物,王忱继任后,亦以抑制
桓玄为己任;桓玄因与王忱十分对立。
公元392年(太元17年) 王忱卒于荆州。孝武帝欲躲过会稽王司马道子
提名国保接任荆州刺史的企图而夺回他在荆州的控
制权,先斩后奏,在未经过吏部的情况下,抢先让
殷浩之侄殷仲堪赴任荆州。这是孝武帝对司马道子
政治斗争的一大胜利。结果,东晋政又为之一变。
公元396年(太元末年) 桓玄任义兴太守(即一郡之最高长官)。
公元392年——公元398年 殷仲堪任荆州刺史。到任后,他深知人民对桓
玄的敬畏超过自己,因一改王忱抑制桓玄的态度,
十分重用桓氏势力,他邀顾恺之为参军,即其一例。
据《晋书•本传》记载,在此期间,桓玄、顾恺之
常聚于殷仲堪府清谈,“桓玄时与恺之同在仲堪
坐,共作了语。恺之先曰:‘火烧平原无遗燎。’玄
曰:‘白布缠根对旒旐。’仲堪曰:‘投鱼深泉放飞
鸟。’复作危语,玄曰:‘矛头折米剑头饮。’仲堪
曰:‘百岁老瓮攀枯枝。’有一参军云:‘盲人骑瞎
马临深池。’仲堪眇目,惊曰:‘此太逼人!’因罢。”
顾恺之画《殷仲堪像》。据《世说新语•巧艺》
记载:“顾长康好写起人形,欲图殷荆州。殷曰:‘我
形恶,不烦耳?’顾曰:‘明府正为眼尔。但明点
瞳子,飞白拂其上,使如轻云之蔽月。’”
顾恺之为桓玄画《桓玄像》。
此期桓玄势力可以敌国,镇北将军刘牢之有意
靠拢桓玄,与玄往来密切。顾恺之因与之认识,且
为之画《刘牢之像》。
公元396年(太元21年) 孝武帝崩。戴逵卒。
安帝继位后,东晋政权实际上在司马道子手里。
司马为了削减敌对力量,曾密谋裁损殷仲堪兵权。
公元399年(东晋安帝隆安3年) 孙恩举兵进攻江南士族中心“三吴”,东晋政坛
又开始混乱起来。朝庭为了平息孙恩之乱,倾巢调
动各部住军出战,殷仲堪、刘牢之等俱卷入战争。
桓玄趁机扩大势力,几乎占了东晋三分之二的土地。
此期间,扬州并无战事。为躲避战争和政治上的纠
葛,顾恺之虽身为殷军参军,但常假病回扬州休息
(《晋书•顾恺之传》载有“与殷仲堪书”,可以为证)。
孙恩被灭,桓玄势力一下子变得很大。朝庭怕
其敌国,便秘令殷仲堪、杨佺期、刘牢之、司马元
显等袭击桓玄,结果被桓玄预先察觉。玄先法制人,
反倒消灭了殷仲堪、杨佺期、刘牢之、司马道子等。
顾恺之虽为殷部参军,可他却是桓玄势力的一员,
所以,当殷仲堪被处死时,桓玄并未牵连到顾恺之。
公元403年(元兴2年) 桓玄称帝,代晋为楚。
公元404年(元兴3年) 原刘牢之部下刘裕起兵讨伐桓玄,桓玄兵败被
杀。顾恺之由荆州返回扬州。
在桓温、殷仲堪、桓玄前后任荆州刺史期间,
顾恺之的生活一直比较优越,在艺术创作上,他也
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不仅创作了大量的绘画,写下 了
《魏晋风流画赞》、《论画》等画论文章;而且,还
创作了大量的赋等文学作品。从顾恺之画有大量的
清谈名士和写作有《魏晋风流画赞》来推断,顾恺
之的艺术思想一定受清谈思想的影响很大。据冯友
兰先生《论风流》一文讲:“风流”是魏晋时期清谈
名士崇赏的一种人格美。一般地讲,构成“风流”
的条件有四点:玄心、洞鉴、妙赏、深情。顾恺之
不仅画风流人物,而且论画风流人物。可见,清谈
对他的影响是很深的。
公元405年(义熙2年) 顾恺之任散骑常侍。所谓散骑常侍,即皇帝左
右的谋师。从顾恺之先后在失去桓温、殷仲堪、桓
玄等人的庇护伞后,仍能升官的情况看,顾恺之之
所以能三番五次地被荆州刺史邀为参军,除了他与
这些人的私下交情比较深之外,一个更主要的原因
恐怕是,顾氏家族在平衡王、桓、司马、谢、戴等
大族之间的矛盾中,还能起到一些重要的作用。而
顾恺之作为当时顾氏家族中的一个名流,自然就成
为各大族相互间平衡中的一个法码,尽管他这个法
码不是举足轻重的,但是,却是不可或缺的。但毕
竟散骑常侍是个闲职,所以,顾恺之有时间与一些
年青的清谈名士清谈。据《续晋阳秋》记载:晚年
的顾恺之常与谢瞻在月下吟咏:“恺之矜伐过实,诸
少年因相称誉,以为戏弄。……与谢瞻连省,于月
下常咏。自云得先贤风制,瞻每遥赞之。恺之得此,
弥自力忘倦。瞻将眠,语捶脚人代,恺之不觉有异,
遂几申旦而后止。”
公元407年(义熙3年) 顾恺之卒。
公元442年(宋文帝元嘉19年) 羊欣卒。
主要参考书目:
《中国历史纪年表》 方诗铭编 1998年5月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
《艺术学与艺术史文集》 马采著权 1997年9月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
《汉魏六朝书画论》 潘运告编著 1997年4月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
《东晋门阀政治》 田余庆著权 1991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高僧传》 (梁)释慧皎著 汤用彤校注本1992年中华书局版
《三松堂学术论集》 冯友兰著 1984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王羲之、王献之年谱》 郭廉夫著 见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9月版《王羲之传》